词语 | 解释 |
---|---|
剥肤及髓 | 剥肤及髓[bōfūjísuǐ]⒈喻盘剥深重。引证解释⒈喻盘剥深重。引《新唐书·独孤及传》:“拥兵者第馆亙街陌,奴婢厌酒肉,而贫人羸饿就役,剥肤及髓。”《天讨·豕韦之裔<普告汉人>》:“民生困苦 |
竹肤 | 竹肤zhúfū竹肤(竹肤)竹的表皮。明毛晋《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广要·菉竹猗猗》:“竹胎曰笋,竹肤曰笢。”基本解释竹的表皮。网络解释竹肤zhúfūㄓㄨˊㄈㄨ竹肤(竹肤)竹的表皮。明毛晋《毛诗草木鸟兽虫鱼 |
皮肤 | 皮肤[pífū]⒈指身体的表面覆盖层,由复层鳞状上皮及毛发、汗腺和皮脂腺等构成,起保护、调节体温及排泄等作用。例被晒黑的皮肤。英skin;⒉比喻肤浅;浅近。例皮肤之见。英superficial |
剥肤 | 剥肤[bōfū]⒈语本《易·剥》:“剥床以肤,切近灾也。”谓灾祸已迫其身。引证解释⒈谓灾祸已迫其身。引语本《易·剥》:“剥牀以肤,切近灾也。”唐韩愈《郓州溪堂诗序》:“剥肤椎髓,公私扫地赤立, |
无完肤 | 无完肤wúwánfū无完肤(1).没有完好无伤的肌肤。《新唐书·忠义传下·刘乃》:“﹝朱泚﹞复遣伪相蒋镇慰诱,乃佯瘖不答,灸无完肤。”(2).比喻一无是处。明沈德符《野获编·台省·王聚洲给事》:“而邓 |
宂肤 | 宂肤亦作“冗肤”。平庸肤浅。清侯方域《南省试策五》:“笺书章奏之文;体在条达,今也非夸谀则冗肤矣。”网络解释宂肤亦作“冗肤”。平庸肤浅。清侯方域《南省试策五》:“笺书章奏之文;体在条达,今也非夸谀则冗 |
体肤 | 体肤体肤,汉语词语,意思是身体和皮肤。基本解释体肤tǐfū[stomach;abdomen]偏义复词。偏在“本”上,指肚肠饿其体肤。——《孟子&midd |
肌肤 | 肌肤(包住脊椎动物的软层)肌肤是包住脊椎动物的软层,是器官之一,在人体是最大的器官。皮肤挡住外来侵入,亦保住水份。有保暖、阻隔、感觉之用。基本解释肌肤jīfū(1)[muscleandskin;hum |
剥肤锤髓 | ⒈剥:剥去;肤:皮肤;锤:敲击。剥人皮肤,敲人骨髓。比喻极其残酷地压榨和剥削。 |
剥肤椎髓 | 剥肤椎髓[bōfūchuísuǐ]⒈比喻残酷搜括和盘剥。国语辞典剥肤椎髓[bōfūzhuīsuǐ]⒈剥人皮肤,敲人骨髓。比喻极残酷的压迫、剥削。唐·韩愈〈郓州谿堂诗序〉:「而公承死亡之后,掇拾 |
剥床及肤 | ⒈剥:六十四卦之一,坤下艮上,意即剥落、烂;及:到。原指损害及于肌肤。后形容迫切的灾害或深切的痛苦。 |
剥肤之痛 | ⒈剥:剥去。肤:皮肤。指受害极深而引起的痛苦。 |
剥肤锥髓 | ⒈剥人皮肤,敲人骨髓。比喻极其残酷地压榨和剥削。同“剥肤椎髓”。 |
镵肤 | 镵肤chánfū镵肤(鑱肤)刺皮肤,文身。《新唐书·循吏传·薛元赏》:“都市多侠少年,以黛墨鑱肤,夸诡力,剽夺坊闾。”金王若虚《辨中》:“夫鑱肤者,针也,黛墨所以为色耳!而云‘以黛墨鑱肤’则不 |
躶肤 | 躶肤躶肤,读音为luǒfū,是一个汉语词汇,释义为赤身露体。网络解释躶肤躶肤,读音为luǒfū,是一个汉语词汇,释义为赤身露体。 |
冰肌雪肤 | ⒈像冰一样的肌肤。形容女子洁美的体肤。 |
冰肤 | 冰肤[bīngfū]⒈谓皮肤洁白滑润。引证解释⒈谓皮肤洁白滑润。引宋苏轼《减字木兰花·赠润守许仲涂》词:“高山白早,莹骨冰肤那解老。从此南徐,良夜清风月满湖。”《宋史·文苑传二·夏侯嘉正》:“ |
陈言肤词 | 陈言肤词[chényánfūcí]⒈陈旧而肤浅的言词。引证解释⒈陈旧而肤浅的言词。引马南邨《燕山夜话·文章长短不拘》:“短文章要能耐读,必须有精彩新鲜的内容,最好要比长文章更多地解决问题,不为 |
地肤子 | 地肤子[dìfūzǐ]⒈中药名。地肤的果实。性寒,中医用以清湿热,利小便。引证解释⒈中药名。地肤的果实。性寒,中医用以清湿热,利小便。 |
地肤 | 地肤[dìfū]⒈通称“扫帚菜”。一年生草本植物,茎多分枝,叶线状披针形,开黄绿色小花,茎可做扫帚。果实叫地肤子,扁圆形,有翅,可入中药。见明李时珍《本草纲目·草五·地肤》。引证解释⒈通称“扫 |
堕指裂肤 | ⒈手指冻掉了,皮肤冻裂了。形容天气非常寒冷。 |
都肤 | 都肤[dōufū]⒈药膏名。传说可用以接骨,妇人亦用以傅面,令颜色美丽,故称。引证解释⒈药膏名。传说可用以接骨,妇人亦用以傅面,令颜色美丽,故称。明徐应秋《玉芝堂谈荟·却火锥》:“《拾遗记》: |
盐肤木 | |
玉肤 | |
云肤 | |
鲜肤 | |
险肤 | |
凶喘肤汗 | |
雪肤 | |
剔肤见骨 |
本站内容全部是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,仅供学习,如有冒犯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Copyright © 2025 狗狗查 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7636号-6 联系QQ:8651697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