词语 | 解释 |
---|---|
東麓 | 东麓东麓,读音dōnglù,汉语词语,指东边山脚。基本解释东边山脚。网络解释东麓东麓,读音dōnglù,汉语词语,指东边山脚。 |
麓川 | 麓川“麓川”是汉文对傣族联盟国家“勐卯龙”的译写,“勐卯龙”直译为汉语是“大卯国”,因元朝曾在“勐卯龙”王城所在地“勐卯”(卯地)设立过“麓川路”(省之下、府之上的行政区),故将“勐卯龙”(大卯国)译 |
陰麓 | 阴麓阴麓是一个汉字词语,意思是山的北麓。基本解释1.山的北麓。网络解释阴麓阴麓是一个汉字词语,意思是山的北麓。 |
嶽麓 | 1.亦作"岳麓"。2.山名。一称麓山。在湖南省长沙市郊,湘江西岸,因当衡山之足,故以麓名。山上有晋代修建的麓山寺,山下有岳麓书院。基本解释1.亦作"岳麓"。2.山名。一称麓山。在湖南省长沙市郊,湘江西 |
麓藪 | 麓薮释义山麓和泽薮。汉焦赣《易林·明夷之离》:“山林麓薮,非人所处,鸟兽无礼,使我心苦。”基本解释山麓和泽薮。网络解释麓薮释义山麓和泽薮。汉焦赣《易林·明夷之离》:“山林麓薮,非人所处,鸟兽无礼,使我 |
納麓 | 纳麓纳麓是汉语词汇,拼音nàlù,是总揽大政的意思,出自《书·舜典》。基本解释《书.舜典》:"纳于大麓,烈风雷雨弗迷。"孔传:"麓,録也。纳舜使大録万机之政。"后以"纳麓"谓总揽大政。网络解释纳麓纳麓 |
纳麓 | 纳麓[nàlù]⒈《书·舜典》:“纳于大麓,烈风雷雨弗迷。”孔传:“麓,録也。纳舜使大録万机之政。”后以“纳麓”谓总揽大政。引证解释⒈后以“纳麓”谓总揽大政。引《书·舜典》:“纳于大麓,烈风雷 |
翠麓 | 翠麓[cuìlù]⒈青翠的山麓。引证解释⒈青翠的山麓。引宋苏轼《哨遍》词:“步翠麓崎嶇,泛溪窈窕,涓涓暗谷流春水。”宋陆游《阅古泉记》:“﹝閲古泉﹞在溜玉亭之西,繚以翠麓,覆以美荫。”明刘基《 |
大麓 | 大麓[dàlù]⒈犹总领,谓领录天子之事。《书·舜典》:“纳于大麓,烈风雷雨弗迷。”孔传:“麓,録也。纳舜使大録万机之政,阴阳和,风雨时,各以其节,不有迷错愆伏。”《后汉书·百官志一》“太尉, |
东麓 | 东麓[dōnglù]⒈东边山脚。引证解释⒈东边山脚。引南朝宋谢惠连《祭古冢文》:“轮移北隍,窀穸东麓。”《新唐书·文艺传中·李白》:“白晚好黄老,渡牛渚磯,至姑孰,悦谢家青山,欲终焉,及卒葬东 |
岩麓 | |
阴麓 | |
岳麓书院 | |
岳麓 | |
岳麓山 | |
沙麓 | |
山麓 | |
林麓 | 林麓[línlù]⒈犹山林。引证解释⒈犹山林。引《周礼·地官·林衡》:“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,而平其守,以时计林麓而赏罚之。”《文选·张衡<西京赋>》:“林麓之饶,于何不有。”薛综注:“木丛生曰 |
麓麓 | 麓麓[lùlù]⒈犹历历,谓一一可数。引证解释⒈犹历历,谓一一可数。引唐寒山《诗》之二六七:“青萝踈麓麓,碧涧响联联。” |
麓林 | 麓林[lùlín]⒈山脚下的树林。引证解释⒈山脚下的树林。引《艺文类聚》卷二七引晋张载《叙行赋》:“浮云起於轂下,零雨集於麓林。” |
麓薮 | 麓薮[lùsǒu]⒈山麓和泽薮。引证解释⒈山麓和泽薮。引汉焦赣《易林·明夷之离》:“山林麓藪,非人所处,鸟兽无礼,使我心苦。” |
麓原 | 麓原[lùyuán]⒈山前侵蚀平原。一种起伏不大而宽阔缓斜的基岩,位于干旱区或半干旱区中较陡坡的山脚下,通常表面盖着一层薄的砾砂冲积层,是一个侵蚀面,和沉积性的山麓冲积平原不同。英pedime |
旱麓 | 旱麓[hànlù]⒈《诗·大雅》篇名。颂扬周自后稷、公刘以来,后人承其事业,享受福禄。干旱的山脚。引证解释⒈《诗·大雅》篇名。颂扬周自后稷、公刘以来,后人承其事业,享受福禄。旱,山名。引宋苏轼 |
衡麓 | 衡麓[hénglù]⒈见“衡鹿”。引证解释⒈见“衡鹿”。 |
高麓 | 高麓[gāolù]⒈犹高山。引证解释⒈犹高山。引宋张耒《书韩退之传后》:“独不见夫千仞之水,决而注之川乎?大木梗之,大石捍之,排以巨峡,迫以高麓,而后怒号哮吼,声振百里,抑之者愈大,则其声也愈 |
本站内容全部是从互联网搜集编辑整理而成,仅供学习,如有冒犯,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Copyright © 2025 狗狗查 版权所有 蜀ICP备19007636号-6 联系QQ:86516977